查看原文
其他

13亿“社恐”,在抖音观摩“社交牛逼症”

开菠萝财经团队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2-11-21

关注并将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」设为星标

每天早 07 : 45 按时送达

前几天,“社交牛逼症”席卷各大平台,抖音、微博、豆瓣、B站,大家都在讨论这个话题。和以前自嘲的“社恐”不一样,这一次,好像多了很多恶搞的元素。这篇文章,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看起来有点欢乐的话题。


作者:苏琦,编辑:金玙璠

微信公众号:开菠萝财经(ID:kaiboluocaijing)
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

全文共 4566 字,阅读需要 9 分钟

——————/ BEGIN /——————

在这个“社恐”成年轻人标配的时代,最近有一群患上“社交牛逼症”的人,出没在各大社交平台。

作为“社交恐惧症”的反义词,“社交牛逼症”是指在社交方面没有压力、放飞自我、游刃有余。

它的火爆,源于古早网红“焦双喜”,人称“双喜哥”。他这些年贡献的社交牛逼场面不要太多——在地铁上大声教育放屁的人,在知名大学门口穿外星人衣服跳舞等。

社交牛逼症定义

在一位网友将其视频风格总结为“社交牛逼症”后,双喜哥仿佛被打通了“任督二脉”。不但双喜哥借此“复活”,创作者跟风用它吸粉,明星和品牌也“捞”到了好处。

一时间,人人都想“患”上“社交牛逼症”。但随着它成为一种“流量”货币,围观者的思考也在变得深入。

最初的“社交牛逼症”,更多是“社死而不自知”的代名词,比如和海底捞服务员比谁更热情,吃面时大声叫喊“妈妈的味道”等,尴尬的是路人,自己却假装感觉不到。

随着讨论的深入,有人开始咂摸出了不同的味道。

一些人在四下无人的深夜打开手机,看着马牛逼(双喜哥视频主人公名字)大喊“我很牛逼”发泄情绪,睡醒了再小心翼翼当回社恐。

一些人真诚在网络上求助“如何才能社交牛逼”,后被网友点醒,看看“带你逛街的妈和教你钓鱼的爸,这些才是真正的社交牛逼”。

今年上半年,有数据显示,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对4000多名18-35岁年轻人进行调研,发现40.2%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。其中,有52.7%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,55.6%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。

社交困境,成了当下不少年轻人面临的难题,但这或许也是“社交牛逼症”火爆的土壤。

古早网红“双喜哥”再就业

掀起“社交牛逼”狂欢

“社交牛逼症”这个词的爆红,始于“古早”网红焦双喜。

这位网红有多古早呢?

他是和芙蓉姐姐、凤姐同时代的网红,早在2006年就在酷6等网络平台发表恶搞短片,代表作品有《B哥的一天》《人在江湖》等,风格以恶搞、重口味为主,比如“用洗衣粉在马桶里洗头”“在马桶里吃东西”等。

但是不巧,焦双喜和所有初代网红一样,红过一阵,很快就过气了。

2011年,他参加《非你莫属》节目,现场遭到主持人张绍刚和BOSS团的非议,迅速离场。

后来陆续在一些节目上露过脸,但都没有再被关注到。

他的日常是“游走”在几大直播平台,2019年9月被快手封禁,至今没有再开播。

2020年1月,他以“明星双喜哥”的ID在抖音发布视频,复制曾经的套路,在地铁、餐馆等人流量大的场合神色自若地做出一些“社死行为”,引发了一些关注,一些老粉称“双喜哥又抖起来了”。

但彼时的他,只能算是在抖音小范围“翻红”。

据知乎用户“大元帅在联合星”考证,“社交牛逼症”一词最早出现在,B站UP主银杏化发布的一条“双喜哥支持鸿星尔克”的视频评论区,时间是2021年7月26日。

图源 / 知乎用户@大元帅在联合星

这个词很切合双喜哥在公共场合不在乎别人的眼光、没有社交包袱、放飞自我的行为和状态,且由于双喜哥经常在视频里自称叫“马牛逼”,“社交牛逼症”就和双喜哥挂上了钩,并逐渐流传开来。

一时间,双喜哥此前的“社交牛逼症”相关视频被剪辑成各种集锦在B站疯传,比如大声对在公交车上放屁的人说:“你别在车里放屁,你嘣着我没事,你要把一车人蹦出去怎么办呀”;在店里吃包子时大喊:“太好吃啦,是妈妈的味道”。

如今,在各大社交平台搜索“社交牛逼症”,观看和点赞量最多的,还是关于双喜哥的剪辑视频作品。

B站上,“社交牛逼症”相关视频已成“顶流”

现在已经分不清是马牛逼带火了“社交牛逼症”,还是“社交牛逼症”让马牛逼翻红了,总之,这个梗是真的火了,短时间内轮番登上微博和B站的热搜、热榜。双喜哥本人的抖音号评论区也被前来打卡的“玩梗网友”淹没。

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,被网友加了“YYDS”称号

对于双喜哥和“社交牛逼症”的走红,传播学博士苏樱认为,从最初双喜哥走红的视频来看,浮夸的演技、猎奇的内容与当众“献丑”的勇气,都满足了用户的猎奇和审丑的需求。“图一乐儿,毕竟这些场景和画面在生活中很少见到,满足了用户第一时刻的‘啊哈’心理”。

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窦东徽则认为,也可能与幽默形成的“紧张—放松”理论有关。幽默笑话往往先造成一种紧张感,然后再通过特定方式化解,便会在过程中产生放松愉悦的感受。

他举例,这类“社交牛逼症”的视频也有类似的效果:主人公做出种种传统意义上的“社死”行为,令观看者本能感觉紧张,但事实是行为后果并不严重(比如主人公自己丝毫不感到尴尬、周围人也没有激愤的反应),这种紧张便消解了,反而产生了一种愉悦感。

“社交牛逼症”

是怎么一步步走红的?

面对“社交牛逼症”的爆火,不少人好奇:这么尴尬的视频,是如何一步步变成流量密码的?

其实,经过我们梳理发现,“社交牛逼症”从双喜哥一个人的流量胜利,变为全社交平台的内容狂欢,经历了一个“持续涨潮”的过程。

首先是“发起人”双喜哥,他一改过去的重口味风格,以更适合短视频的新风格示人,积累粉丝,为“社交牛逼症”的火爆夯实地基。

“其实和过去一味低俗恶搞的风格相比,双喜哥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,有点意思和有点大病,仅仅是一念之差,尺度很重要。”短视频平台运营阿海告诉我们,双喜哥早期是恶搞风格,刚去抖音时,拍了部分炫富视频,比如秀劳斯莱斯、秀奔驰、手机掉河里的视频,并没有掀起多大水花。

真正让他翻红的是那些在公开场合的“嚣张举动”,比如在知名大学门口穿外星人的衣服跳舞等,这些举动看上去更无害、更搞笑,更适合如今的短视频平台规则。

同时,身为初代网红积累下来的认知度和老梗,也在为他的“出圈”蓄力。

一位玩梗爱好者说,“双喜哥”有很多大众能记住的梗,经典台词有“妈妈的味道”,经典道具有马桶和现在超过常规体积的巨大道具,就连他的京腔和那一身吹牛的劲儿,早年都曾经被无数上网冲浪的小男孩们模仿过。

双喜哥的夸张道具

其次是双喜哥等到了一个引爆点,“社交牛逼症”成了他翻红的导火索,而他过往的“社交牛逼症”视频也为全网模仿提供了样本。

阿海称,“社交牛逼症”这五个字就像一个大“箩筐”,给了创作者充分的创作和娱乐空间。一些看似尴尬出格的行为,只要是在生活场景中拍摄,表现出“牛逼、自信”的外向性格,就能放进这个“箩筐”里进行传播。

典型跟风博主之一便是抖音账号“宇宙最强心理素质安峰”。该博主在马路、公交车、餐厅等公开场合,做出各种看似自信的“社死行为”,发布的视频多带有“5天超越社交恐惧症”等话题。原本观看量只有几百,随着“社交牛逼症”出圈,该博主今年7月之后的视频观看量达数万甚至数十万。

一批又一批剪辑双喜哥视频和模仿双喜哥的账号涌现,“自信的味道”“没有社交恐惧就是爽”等衍生梗高度扩散,拼凑成了“社交牛逼症”的刷屏场面。

截至目前,“社交牛逼症”话题在抖音已达13.22亿次播放,衍生话题“人类社交天花板”达9.2亿次播放。

在小红书上,则是以亲人为主角的“社交牛逼症”相关视频也在增多,不少用户惊呼,“才发现我们家真正有社交牛逼症的人是我姥姥”“小区方圆5公里就没有我妈不认识的人”“明明长辈才是人类社交的天花板”。“因为邻里唠嗑、陌生人搭话,本身就是父辈那个年代‘熟人圈子’的正常沟通方式。”苏樱称。

为这个话题添砖加瓦的还有明星粉丝和品牌,都在用“社交牛逼症”为自家爱豆或为店铺打call。

有粉丝发布“社交牛逼症代表人物合集”,将明星在综艺中的表现进行剪辑。目前热度最高的要数演员胡先煦,他小时候在班级里自我介绍的视频广为流传,被粉丝称为“真人版刘星”“打小就社交牛逼”。

蹭热度的代表品牌如蜜雪冰城,选择和参与“社交牛逼症”话题的达人进行探店等商业合作。

安峰成为抖音美食推荐官

“社交媒体的热梗传播与流量驱动,使得流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,为了获得流量,带话题创作的人越来越多,就形成了病毒式传播。”苏樱称。

图源 / B站用户逐渐对“社交牛逼症”上头

随着传播量的积累,“社交牛逼症”成了一种“流量”货币,用户用它评论,创作者用它吸粉,双喜哥借此“复活”,明星和品牌也“捞”到了好处。

社交平台上对“社交牛逼症”的主流评价,也从一开始的满屏尴尬,变为后来的“暗自上头”。

看完“社交牛逼症”

还是摆脱不了“社恐”

往往在一个热梗面前,有人好奇、有人嘲讽、有人看热闹,但“社交牛逼症”不一样,它同时击中了“社交牛逼症”和“社交恐惧症”两类人群,进一步引发后一类人群的新情绪——羡慕。

B站上,不少用户在相关视频评论区表达了“羡慕”情绪。

有“社恐”明确表示自己只要在人多的地方就不自在,因此即使不喜欢双喜哥的行为,也羡慕他身上的冲劲和表现能力。“属实牛逼,但我这种社恐一辈子都不可能这样”。

知乎上,也不乏“社恐/内向的人如何练成社交牛逼症”等话题。豆瓣小组里有很多人提问,“为什么小时候社交牛逼症长大就变社恐”“为什么会有陌生人社交牛逼症和熟人社交障碍”,评论一片“我也是”的声音。

图源 / 豆瓣用户

一位社会心理学学者告诉我们,大众口中的社恐大概就是不敢主动和人接触、害怕被拒绝、不熟悉社交潜规则、对别人的主动不确定其目的而感到威胁等,“社交牛逼症”的流行,反映的是大众想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获取人际方面的知识,争取更多机会或获得更多资源。

窦东徽也有相同观点,他认为前几年“社恐”的说法之所以非常流行,是因为一部分较为内向或不善交际的年轻人因为工作或生活的需要、某些流行观念暗示(比如成年人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以获得资源等)以及社交媒体的流行,不得已以“被迫营业”的状态参与社交,导致心理的不适或损耗。

这些人在无法回避社交的情况下,渴望自己能以自然、大方、得体的状态获得愉悦的社交体验,尤其是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初期,希望拥有能够大胆“破冰”甚至“自来熟”的社交技巧和勇气。

这时,观看“社交牛逼症”的视频,是一种“替代强化”。“观摩这些人的行为及周围人的反应,仿佛是别人替自己做了这些,可以代入自己体验心理和情绪变化,同时又不必真正承受这类场景带来的现实压力及后果,以很低的心理成本体验出格行为的‘快感’。”窦东徽称。

用户评论,借此类视频“发泄”

但窦东徽也指出,“社交牛逼症”这类视频,大多还是以吸引眼球、流量并变现为目的,并不能帮助人克服“社交恐惧”。

唐突的、不合时宜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是不被接受的,盲目效仿反而会增加社交的心理成本甚至导致不良的人际后果。

有知乎用户建议,真正的社交牛逼不是马牛逼的牛逼,当你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和他们在一起,可能就会“患”上“社交牛逼症”。

注: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阿海、苏樱为化名。

—————— / END / ——————

产品经理培训产品运营培训企业内训服务

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「培训」了解更多

▼ 喜欢请分享&收藏,满意点个赞,最后点「在看」 ▼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